中共龙港市委宣传统战部 主管
龙港市融媒体中心 主办
温州新闻网 · 龙港支站
仲春三月,春雨绵绵。近日,由国家图书馆(国家典籍博物馆)和龙港市委宣传统战部主办的“从《诗经》到《红楼梦》——那些年我们读过的经典”主题展在龙港市图书馆正式开展。这场贯通三千年的文化盛宴以创新形态重塑典籍魅力,通过“展+研+演+创”四位一体模式,构建起传统经典与当代生活的诗意联结,开启典籍“活化”新范式。
声景重构:艺术共鸣下的精神盛宴
3月29日,作为特展系列活动开篇序曲——“走进红楼·人物漫谈”讲座热烈开场,奏响了文化传承与传播的激昂乐章。当天,小雨淅淅沥沥,却挡不住150余位观众对文化的热情,他们怀揣着好奇与热爱纷至沓来。讲座现场,温州理工学院副教授杨小敏恰似一位优雅的文化使者,以古筝的悠扬弦音为先声,轻轻拉开《红楼梦》那奇妙画卷。她用轻柔且富有感染力的声音,带着听众们穿越时空的隧道,走进那繁华而充满悲情的大观园。
在场的每一个人都沉浸其中,聚精会神地聆听杨小敏副教授探寻那些看似平常却意味深长的问题——为什么贾元春口中的皇宫是“不得见人的地方”而不是“见不得人的地方”,薛宝钗的判词为何是“金簪雪中埋”而不是“金钗雪中埋”——就像是在挖掘历史长河中遗落的珍宝,每一个答案都引发听众对这部经典巨著的由衷赞叹,让他们深深惊叹于这部作品为中华民族和世界人民留下的宝贵文化遗产和精神财富。而杨小敏独创的“声景重构”教学法,将文学解析升华为沉浸式美学体验:听筝音辨心绪,观沙画悟命运,让观众在视听通感中读懂黛玉"质本洁来还洁去,强于污淖陷渠沟"的精神图谱。
讲座尾声,一位二年级小学生拉着母亲说自己迫不及待想读《红楼梦》的纯真话语,恰印证了杨小敏所言:“经典传播的最高境界,是让稚子也能触摸到文化的体温”,也成为杨小敏“让经典照进现实”教育理念的生动注脚。讲座当日,龙港市图书馆报告厅内却座无虚席,临时不断加设的座椅见证了公众对经典的热忱。杨小敏表示,此次讲座覆盖了中小学生、家庭主妇、学校教师还有务工人员以及《红楼梦》爱好者,是全民阅读的一个缩影,体现了公共文化服务的普惠性,点亮了“我们的中国梦——文化进万家”的灯火,让经典文化飞入寻常百姓家。
文化赋能:多维度互动的美学之旅
多年来,龙港市始终怀着对文化的敬畏与使命感,积极推进“阅共体”创新改革,全力推进馆社阅共体、馆校阅共体、企校阅共体的发展。此次由国家图书馆馆属企业运营龙港市图书馆后开展的文化活动,便是持续推进“阅共体”改革的又一重要举措。
此次特展通过“展+ 研+ 演+ 创”的创新形态,成功实现了传统经典与当代生活的诗意联结,开启了典籍“活化”的新范式,让市民能全方位感受三千年来的文化盛宴。
特展现场,一幅幅精美的油画挂布沿着“起承转合”的叙事脉络徐徐舒展,宛如历史长卷在眼前展开。从先秦两汉到明清时期,三千多年来的经典著作和人物纷纷“登场”,搭配精简精准的介绍和相关图片,仿佛在诉说着岁月的沧桑与辉煌。古籍刻本《诗经》《论语》《红楼梦》等被精心陈列,仿佛不再是一般的书页,而是跳动着历史音符的文化瑰宝。
民族复兴需文化自信。读者们借助活动特制的打卡宣传折页,拍照互动中收集不同朝代的文学密码。无论是驻足观望还是低头钻研的人们,都好似置身于一场跨越时空的文化寻踪之旅。从《诗经》的集体吟唱到《红楼梦》的繁华幻灭,体现的是《诗经》的民本思想和《红楼梦》的人情洞察,挖掘书中的精神内核进行创造性转化,为厚植当代中国梦的文化底色,增强民族复兴的文化自信带来源源不断的动力。
本次展览将持续至四月下旬,期间还将推出一系列配套研学课程,国图公开课、书法研习课等特色活动。同时,“对话红楼梦中人”抖音合拍挑战也已启动,读者们通过创意演绎与经典隔空对话,让文化在网络空间继续传播发酵。目前,活动已接待450余名市民参观、研学,彰显了民众对文化盛宴的热情追求。
多元联动:龙港文化发展的新希望
近年来,龙港市图书馆通过引入《中华传统文化百部经典》《四季童读》等国家级优质资源进校园,实现了馆校的充分联动。这不仅拓展了图书馆的服务半径,也让校园生活变得丰富多彩。
今年3月初,原中国人民大学国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中国宋代文学学会副会长诸葛忆兵教授通过在龙港市图书馆和华东师范大学附属龙港高级中学开展两场文学讲座,通过“专家领读+经典活化”模式,解码李清照词作中澎湃的女性力量,为千年宋韵注入时代新声,以实际行动传递了“走进经典推广文化”的文化传承的深意。
下一步,龙港市图书馆将继续以“名师进校园”“龙图讲坛”等文化活动为载体,为龙港市“阅共体”改革注入优质内容。从资源整合迈向文化共生,全力打造“书香龙港,阅读之城”,让文化在这片土地绽放更绚烂光彩。
“走进红楼·人物漫谈”讲座在《葬花吟》的古筝曲中缓缓收官,“从《诗经》到《红楼梦》——那些年我们读过的经典”文化特展宛如一台强大的“新引擎”助推经典阅读、全民阅读持续发力,龙港市民心中的国学经典种子已然蓬勃发芽成长,为实现伟大的中国梦增添了更深厚的文化底气。
编辑:陈文雅 责编:金道汉监制:李甫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