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热线:13107779999|投稿邮箱:lgrmtzx@163.com
您当前的位置 : 龙港新闻网  ->  外媒看龙港  -> 正文

浙江宣传|为什么说“无改革不龙港”

来源: 发布时间:2024年07月17日

  在网上搜索中国城建史,有这么一个说法:20世纪,中国城建史上有两大奇迹,一是广东深圳,成就了特区;二是浙江龙港,成就了“中国第一座农民城”。

  从“中国第一座农民城”到新时代中国第一个“镇改市”,龙港用建城壮举,书写了一部改革传奇。“镇改市”近5年来,龙港先后实施6项国家级、38项省级改革试点,承担着为全国新型城镇化探路先行的使命;“大部制”改革运行良好,经济社会发展持续向好,走出了一条“小政府、大服务”的高效运转新路子。

  龙港的背后,有着怎样的故事和启示?在中国式现代化征程上,龙港何以续写新传奇?

  龙港市鸟瞰图

  无数次的改革实践表明,改革发展一方面需要顶层设计的“指挥”,另一方面需要人民群众的“首创”。浙江许多“从0到1”的创造,就是源自对人民首创精神的尊重。龙港,就是鲜活样本之一。

  40多年前,龙港的全部“家当”,除了人,大概只有一条老街、5个渔村以及一片荒茫的滩涂。面对一穷二白,老百姓要过好日子,怎么办?大胆改革!

  “靠计划经济的思维搞不行,靠国家投资更不行,唯一的办法靠人民城市人民建,现在农村有一部分农民先富起来,出现了不少‘万元户’,动员到龙港投资就可以了。”当年主动请缨的龙港建镇第一任镇委书记陈定模曾说过这样一番话。

  激情燃烧的改革岁月里,1984年中央一号文件明确“允许务工、经商、办服务业的农民自理口粮到集镇落户”。抓住这一政策红利,龙港做了一个石破天惊的决定:率先推出户籍制度、土地有偿使用、发展个体私营经济三大改革。

  1984年户籍制度改革后第一批进龙港镇建房落户的农民

  自带口粮进城、自建住宅落户、自办企业发展、集资建设城镇公共设施,“欢迎农民进城办公室”开张仅30天,就收到来自5000多户农民的进城申请,两个月时间里收到的“公共建设费”达近千万元,仿佛一夜之间搬来了“建设银行”。

  以改革牵引的“无中生有”的建城,迸发出巨大的发展潜力。龙港成为国内第一个不要国家一分钱投资、完全由农民自己投资建设的小城镇。至1998年,龙港跃居全国百强镇第四位、浙江省第一强镇。

  今天,“无改革不龙港”,这六个字反映出龙港从小渔村到“农民城”再到“镇改市”不断迭代的动力所在。在尊重民间首创精神的宽松环境下,龙港敢闯敢冒、大胆突破旧体制机制束缚,彰显了市场经济改革、城镇化改革中奔涌而出的“民间智慧”。

  任何改革,动力的源泉都来自于人,一切目标朝向也为了人。探究40年龙港发展的背后,“人”字贯穿始终:改革,何止于敢闯敢试、革故鼎新,更在于其逻辑起点与价值旨归——改革为了人民、依靠人民,改革成果由人民共享、由人民检验。

  龙港市世纪大道

  《习近平浙江足迹》记载了这样一个细节。

  本世纪初,温州龙港遭遇严峻问题。在从“农民城”到“产业城”转变的过程中,一些公司甚至龙头企业外迁。在习近平同志的推动下,浙江通过机关效能建设,打造“高效、廉洁、勤政、务实”的政府新形象,再创体制机制新优势。“效能革命”来得及时,到龙港投资的外地企业纷至沓来,十多家外迁企业相继回流。

  改革是由问题倒逼而产生,又在不断解决问题中得以深化。龙港的改革实践,一条重要经验就是“问题导向”,其体制机制的每一次重大突破,都与现实问题相关。

  随着经济快速成长,龙港发展面临“小马拉大车、大脚穿小鞋”的突出问题,原先镇一级的行政框架跟不上城镇快速发展,尤其是人权、事权、财权等各方面多重制约日见掣肘。

  为破解大镇发展困局,龙港撤镇建市应运而生。2019年,龙港成为新时代全国第一个“镇改市”,探索“大部制、扁平化、低成本、高效率”改革。

  一枚印章管审批

  无先例可循、无前路可依,制度摩擦、改革阵痛难以避免,但这座中国最年轻的城,以一枚印章管审批、一支队伍管执法、一张智网管全域,大胆探索基层高效治理的新“打开方式”,为新生城市发展提供可资借鉴的经验。

  以“大部制”为例,龙港仅设6个党委部门、9个政府部门、6个事业单位,较同类县(市、区)缩减60%。又以“扁平化”为例,龙港不设乡镇街道,实施全域社区化、网格化改革,90%以上事情在社区就近从快解决。

  发展犹如渡河,看清湍流漩涡、摸清暗流礁石,用改革的办法找到“桥”与“船”,才能顺利抵达对岸。龙港靠改革“创”一城,内蕴一条基本逻辑:奔着问题去,跟着问题走,哪里出现新问题,改革就跟进到哪里。每个时代都有每个时代的问题,从这个意义上来说,改革永无止境。

  一网统管平台

  在波澜壮阔的中国改革图景中,龙港是肩负中国新型城镇化改革使命的一片“试验场”。面向中国式现代化的全新探索,龙港改革如何再出发?笔者认为,在改革路上,龙港还需把握三对关系。

  新与老。敢为人先的改革精神,是龙港一贯的身份标识。今天,龙港新一轮全面深化新型城镇化综合改革即将走过五周年,较之过去面临着更为严苛的审视,也承载更为厚重的期许。

  与此同时,改革越往纵深发展,有待完成的任务愈交织叠加。面对深水区、无人区,敢闯敢干的精神不能弃,“以改革起家、靠改革吃饭”的传统不能丢。秉持锐意改革的精神传统,积极拥抱新浪潮、新理念、新业态,深化探索社区自治化、全域数字化、服务社会化,新的路子才会越走越宽广、越笃定。

  大与小。与改革开放初期的“轻装上阵”不同,当下龙港的改革可谓“知重负重”,找对办法、找准路径,改革“火力”才有可能点燃发展“引擎”。眼下,龙港探索的“小部门大职能”“小政府大服务”“小社区大治理”“小队伍大机制”等诸多改革举措,归结起来就是,通过制度重塑、流程再造等推动政府治理与基层自治同步提升、社会民生与经济发展同频共振。

  在这过程中,既要眼睛向下,找到得乎民心的小切口、微视角,也要登高望远,有把牢方向、统揽全局的大智慧、“广角镜”。把准“大与小”的逻辑关系,才能最大限度找到公约数、画好同心圆。

  试错与创新。改革不是好看的帽子,而是沉甸甸的担子。取得共识之难、涉滩之险、闯关之艰,无不呼唤敢于破难、敢担风险的硬肩膀,也呼唤允许试错、宽容失败的好环境。顶层设计打开改革之门后,基层实践摸着石头过河,难免会磕磕绊绊、踟躇探索,甚至会走弯路。包容的心态和宽容的机制,在改革创新过程中不可或缺。为改革者撑腰鼓劲,在全社会形成支持大胆干、大胆闯的氛围,改革方能一往无前。

  《中国农民城》一书中有这样一句话:“搭上龙港这艘大船,哪怕你是船尾的一只蜗牛,今生今世都爬不到船头,却有希望一起抵达理想的彼岸。”山再高、路再远,只要坚持改革不停顿,我们终能够抵达想去的地方。

编辑:陈文雅 责编:金道汉监制:李甫仓

+更多龙港要闻

+更多龙港网视

特别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