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热线:13107779999|投稿邮箱:lgrmtzx@163.com
您当前的位置 : 龙港新闻网  ->  人文龙港  -> 正文

徐守郭:传承丝网印刷技术

来源: 发布时间:2024年06月05日

  丝网印刷术是中国的一大发明。美国《丝网印刷》杂志有过这样的评述:“有证据证明中国人在两千年以前就使用马鬃和模板。明朝初期的服装证明了他们的竞争精神和加工技术。”丝网印刷术的发明,促进了世界人类物质文明的发展。随着技术不断发展完善,丝网印刷广泛应用于家用电器、纺织品,以及各种商业广告、高档包装盒等领域,成为人类生活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

  在“中国印刷城”之称的龙港市,有这样一位老人,他身居乡村,曾在上世纪七、八十年代一手开创了丝网印刷之先河,为龙港获“中国印刷城”荣誉奠定基础。如今依然对丝网印刷情有独钟,为之心心念念,希望能代代传承,他就是徐守郭先生。

  徐守郭先生 (作者提供)

  家学渊源

  徐守郭先生与共和国同龄,龙港市江山文楼人。出身书香世家,高祖徐昇初,贡生。曾祖父徐子升,贡生,官名斐然,号简庄,平阳龙湖书院教员。与刘庆祥、朱鼎三、王丽泉等共结“吟梅社”,善作诗文和书法。祖父徐寿铭,字仲勋,毕业于杭州师范学堂,创办文澜小学,是我党早期革命者,1930年加入党组织,曾担任绿萍乡农会会长,1937年被国民党秘密通缉,后来弃教流浪,是江南垟著名的修谱师。父亲徐士俊精通篆刻,叔父徐诗容,精通诗、书、画,是浙南艺术名家,文楼画院院长。

  书香门第,家学渊源。徐守郭自幼就是在这样的艺术氛围中成长,长辈不仅教会徐守郭熟读诗书,还传授雕刻技艺。通过言传身教,将他进入雕刻艺术的殿堂。江南垟有集市传统,每当鲸头、宜山、钱库等乡镇集市,父亲徐士俊都会去集市摆摊雕刻公章、私章,生意很不错。父亲总是带徐守郭同去。徐守郭总是安静地坐在父亲身边,入神地看着父亲一笔一划雕刻图章,默默领会用笔之法,耳濡目染,渐渐地掌握了雕刻的技艺。后来徐守郭也开始操刀雕刻,与父亲一起在集市摆摊。父子靠刻章收入,以贴补家用。凡在县内哪里有集市,哪里就有徐氏父子摆摊的身影。对徐守郭而言,在集市摆摊,不但增加收入,还可以开阔见闻,了解市场的需求。

  创业丰收

  光阴如梭,17岁的徐守郭长成了一名英俊的青年,已尽得父亲书画艺术真传。有一天,他和父亲在集市收摊后,找了一家餐馆吃饭。父亲生性勤俭节约,仅点了0.5元的菜品,外加5分的米饭,心想应该够父子两人吃了。但徐守郭正当青年,血气方刚,见父亲点了这么一点饭菜怎么够两个人吃,于是就上去一口气点了1角的米饭和1元的菜品。父亲见状批评他:“你自己都还没有赚钱,花钱倒是大手大脚!”父亲的这句话刺激到了徐守郭,由此他萌生了创业的念头。

  徐守郭看好丝印的未来前景,决定创办丝网印刷企业。市场上的印刷品都是用雕版印刷居多,产品比较单调,且刻版费时费力。当时市面上开始流行丝印,其实它就是孔版印刷,即在特制的蜡纸上,通过刻刀制成蜡纸图文面版,然后固定在一个框上,在蜡纸版上用油墨辊进行压印,承印物上就可得到理想的印刷效果。丝网印刷不需要购置机器设备,工艺简单轻便,技术含量低,但要比雕版要先进的多,且印出来的产品色彩柔和,深受人们的喜爱。丝印的产量也高,一张蜡纸可以大约印一万手。

  在蜡纸上刻字是丝网印刷最重要的一道环节,而徐守郭自幼就打下书法、篆刻的功底,所以这种誊写版印刷难他不倒。通过对丝印产品的摸索和研究,他很快就掌握丝印的核心技术。徐守郭选择丝印这一行,是经过深思熟虑,且对丝印市场行情做了深入的调查。当时市面上农具、工具、机械上的商标,以及红袖章、布告上的文字和图案都是丝印产品。因此,丝印产品的需求量大、应用面广,不愁没有销路。当时要印刷这些丝印产品,一般要送到杭州、上海的厂家印刷,产品价格高,路途远,交货时间长。而徐守郭改良丝印工艺,试制出来的产品质量和效果完全不输杭州、上海的大厂家,而且价格远远低于同类产品。但是,创业不容易,当时还是计

  划经济时代,政府不允许私人办厂的,江南垟宜山、钱库、金乡三个区,各区只允许一个供销社,一家国营印刷厂,所有产品都要在供销社购销。徐守郭在自己家中创业,家有兄弟六人,他是老大,全家挤在一间屋里。后来徐守郭结婚,全家更显拥挤。但家人克服困难,支持他创业。

  为了承接到订单,徐守郭不断收集市场信息,带着自己研制出来的产品,广泛参加各类广交会。每次当他把丝印样品摆出来,这些价廉物美产品,总能吸引一大批客户到他的摊位观赏,有的当场就与他签订合同。通过广交会,他轻松地接回一笔笔订单。

  1966年,“文化大革命”开始,为了响应毛主席号召,党政机关、企事业单位和学校纷纷自发成立了红卫兵、红小兵。徐守郭看到其中的商机,便买来了红布和颜料,设计出红卫兵、红小兵的袖套。但在袖套上面印刷文字并不容易,尤其是笔画黏连的文字,稍微不慎,就拼接不起来。为了设计好袖套上的文字,徐守郭专门向叔叔徐诗容求助。当时徐诗容先生的雕刻技艺已誉满平阳。

  徐诗容先生予以悉心指导,教他先将字写在纸上,再将纸贴在丝网背面,然后在上面仔细雕刻,制成丝印模具。经过试验了几十遍,徐守郭很快就掌握了楷书、宋体、黑体等雕刻技术,终于摸索出其中的门道,从而解决了丝网印刷中印刷字体的难题。

  “文革”期间,每个村都有红卫兵,获悉徐守郭制作的红袖套物美价廉,便纷纷前来订制,有的50条,有些100条,每一条袖套可以赚取几角钱。因此徐守郭的地下家庭作坊生意异常红火。随着订单增多,生产扩大,需要招收工人。当时要到徐守郭的地下工厂是不容易,需要托关系才能进来。创业的这段时期,是徐守郭人生的高光时刻,他赚的钵满盆满,过上了好日子。当时普通工人每月工资30—50元,而徐守郭已经拿到120元,而教师和干部的工资也才20多元。每次到乡里开会,徐守郭抽上昂贵的大前门香烟,着实让人羡慕。

  1974年的一天,徐守郭家庭丝印作坊被当地乡政府取缔,并罚款1350元,这在当时是一笔很大的数字。徐守郭没有办法,向当地乡政府如数缴纳罚款。

  徐守郭作品 (作者提供)

  丝印之源

  1978年12月,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召开,党和国家工作中心转移到经济建设上来,实行改革开放的历史性决策,国家开始步入正轨,经济政策也逐渐放开,允许村办企业。当地乡政府将罚款1350元返回给徐守郭,并鼓励他继续创办企业。

  文楼村邀请徐守郭创办丝网印刷企业,厂址就选择他家的几亩自留地,厂房盖起来了,员工也招聘到位。徐守郭因办过企业,有技术,又有管理经验,自然被任命为厂长。后来平阳分出苍南县,文楼村属苍南县,所以厂名改为“苍南商标印刷工艺厂”。此时金乡的商标业也蓬勃发展起来,但徐守郭从事丝网企业在时间上更早,工艺上更加先进。

  苍南商标印刷工艺厂在徐守郭的经营下,生意红火,经营业绩蒸蒸日上,员工除了本村村民,还从马站镇招了部分女工,公司成为苍南县知名的乡镇企业。

  1983年,龙港镇于鳌江南岸成立,江南钱库、金乡、宜山三区的居民纷纷到龙港投资置业。新生的龙港镇开启了土地有偿使用、户籍制度以及发展民营经济三大改革,吸引了各乡镇的专业户到龙港发展。徐守郭打算到龙港发展,但他的父亲说:“龙港有什么发展前途,都是田地。在自己地方办企业多自由啊,也没有人欺负你。”

  上世纪八十年代初期,钱库、金乡的印刷企业纷纷迁往龙港镇,随着城市化发展,一大批印刷企业逐渐壮大,纷纷购置了立飞、卧飞等国产印刷机,这些先进的设备逐渐取代了手工印刷设备。而徐守郭坚持在本村办厂,仍从事手工丝网印刷,因此错过了龙港城市化发展带来的红利,在这轮企业竞赛中落伍了。

  随着苍南商标印刷工艺厂的辉煌不再,职工纷纷选择离职,到龙港、杭州、上海等地创业,其中不乏佼佼者,如杨景条先生,到龙港创办浙江亚美印刷有限公司,是龙港骨干印刷企业。像杨景条这样的创业者当初都是徐守郭亲自招入工厂,都曾是懵懂的青年,是徐守郭手把手教会他们丝网工艺,甚至教他们做人的道理。他们也牢记这份师徒之情,每年正月都会到徐守郭家中拜年。

  苍南商标印刷工艺厂原址(作者提供)

  时代在前进,苍南商标印刷工艺厂最终解散。徐守郭仍然在文楼生活,如今他已年逾七旬,平日练练书法,修身养性。但他内心深处,仍对丝网印刷有一种割舍不了的感情。他认为龙港是中国印刷城,印刷门类很多,虽然印刷技术突飞猛进,印刷机器也越来越高端。但他相信手工丝网印刷有着机器印刷无法取代的优势。所以当他手描图案,或手刻文字,用心制作丝网的时候,看着一张张作品刷出来,拿在手里,他仍感受到其中的温度,内心总是涌上无限的喜悦。徐守郭告诉笔者,如果让这种工艺消失了,他会感到无限的失落,所以他希望在文楼村的苍南商标印刷工艺厂旧址上,能够建造一个丝网印刷工艺的传承基地,毕竟这里曾经是龙港丝网印刷的发源地。

编辑:陈文雅 责编:金道汉监制:李甫仓

+更多龙港要闻

+更多龙港网视

特别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