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共龙港市委宣传统战部 主管
龙港市融媒体中心 主办
温州新闻网 · 龙港支站
编者按:温州正通过大力实施“强城行动”,全力打造浙江高质量发展第三极。作为长三角的“南大门”,在长三角一体化进程中,温州实则肩负着独具特色的使命。吃“改革饭”、走“开放路”、打“创新牌”的温州,正紧抓长三角一体化发展契机,向“新”提质、积“势”成力,产生新联动、探索新实践。近日,《浙江日报》以特刊形式深度解读,敬请垂注。
每年节约行政成本10亿元以上,90%以上基层矛盾就地解决,连续两年GDP增速居温州市前二、全省前五……
据介绍,设市以来,龙港锚定“大部制、扁平化、低成本、高效率”改革方向,不断推进系列变革性实践,探索形成“管理层级优化、行政成本严控、公共服务改善、治理效能提升”的新型设市模式,通过“加减乘除法”,为全国新型城镇化改革提供了一条新路径。
池长峰摄
龙港,一座改革之城。
作为全国第一个“镇改市”,也是目前唯一实行“大部制、扁平化”行政管理体制改革的县级市,龙港市今年迎来了设市五周年的特殊节点。
五年过去,龙港改革成效如何?龙港市委改革办负责人在近日面对社会各界关注,晒出了“成绩单”—
在机构层级上做“减法”“龙港实行‘大部制改革,扁平化管理’这一降低行政成本的改革,对于我国推进经济发达镇的设市改革是一次重要探索。”温州市委党校教授、温州决策咨询委员会委员朱康对如是评价。
而此次“五周年成绩单”,更加具象地给出了数据:每年节约行政成本10亿元以上。
眼下,党政机关过“紧日子”成为常态,龙港的探索实践变得更有现实意义。
设市之初,龙港便大力推动大部制改革,在机构层级上做“减法”,严控机构、人员编制,对体制机制进行系统性、集成化变革重塑,全市仅设6个党委部门、9个政府部门、6个事业单位,现有行政事业干部编制数1863名,党政机构和人员数量较同类县(市、区)缩减60%。
机构如何重塑?龙港按照“党政机构合一、职能相近部门合并、打破上下对口”的原则,从城市管理、企业发展、市民服务三方面寻找改革突破点。比如,将教育、卫生、民政、社保等8个民生领域职能整合设置为市社会事业局,打造“从出生到养老”全生命周期管理服务体制机制。再如行政审批局、综合行政执法局统管多领域1146项行政审批事项、3043项执法事项,率先实现“一枚印章管审批”“一支队伍管执法”。
机构优化后,流程也需要再造。龙港改变原各科室只负责对接各自条线、各自为战的局面,构建“模块化”组织。按照职责相关、相近、相通原则,将各部门科室职责进行梳理、拆分和重组,设置若干工作模块,将模块作为部门基本运行单元。比如该市经济发展局产业发展模块,向上对接温州市3个局11个处室,向下则为所有规上工业企业提供服务。五年来,从“融合”到“融活”,龙港大部制改革渐入佳境,行政效率更加高效、便捷。遇到征迁攻坚等急难任务时,龙港还采用干部人才
“固定岗位”和“流动岗位”相结合的人员使用模式,探索实现“应急联动支援、平时工作流畅”的工作状态。
“以40%的行政资源,承接了100%的行政管理职能。”龙港改革办负责人表示,设市至今,龙港大部制改革运行良好,走出了一条“小政府、大服务”的高效运转新路子。
在社会服务上做“加法”
5月28日,又是一个“周二无会日”。
一大早,龙港市四套班子领导便带头下基层,围绕安全生产、消防安全、生态环保、重大项目建设等不同主题进行督导。
周二无会日,龙港四套班子领导带头下基层督导
不仅是周二。在龙港,风雨无阻跑基层,不坐机关坐社区,成为全市干部的日常。
作为全国唯一没有乡镇、街道的县级市,如何让“市管社区”基层治理改革高效运转?龙港以“加法”聚合力,推进“多人力”“多部门”向社区集成,打造高效扁平、多元共治的治理架构。
重心下移、保障下倾。龙港实行市领导“周二无会日”必到一线督导、市直部门分片捆绑社区、70%机关干部常态下沉服务,健全“网格吹哨、社区响应、部门报到”机制,实现90%以上事件在社区层面就近从快解决。
“爷爷奶奶,开饭啦!”近日,龙港金星社区老年食堂正式开张,最低4元就能吃上四菜一汤。对于腿脚不便的老人,社区还会安排志愿者送餐上门。
“社区有需要、政府可转移、社会力量可承接。”这是龙港发动社会力量做好社区服务的一个场景。
近年来,龙港积极发动社区自治组织、企业、乡贤、志愿者等社会力量,建设集邻里食堂、儿童驿站等功能于一体的基层治理共同体,同时吸纳420名律师、医生、教师、“五老”人员等组建乡贤理事会、美丽社区建设促进会等200多个自治组织,精准化提供家事调解、亲情陪伴等服务。
去年9月,全国首个规范“市管社区”地方性法规《龙港市社区治理条例》获批实施,依法将95项服务性、事务性乡镇职能事项下放社区,“清单式”梳理服务事项,为龙港进一步探索社区赋权赋能提供了法治保障。
此外,龙港发挥数字化手段进行整体智治,也是扁平化治理一大特色亮点。
龙港推动社会治理、城市运行、智慧城市建设“三个中心”一体融合建设,实现城市运行“全域感知”和城市治理“一网统管”,大大加强了部门与社区间的高效联动协同。
龙港“一网统管”平台界面
在龙港市社会治理中心“一网统管”平台大屏上,汇聚了运行监测、分析研判、协同流转、指挥调度、督导考核、应急处置等功能,“道路不洁”“杂物乱堆放”“人员疏散”等关键词出现在热点事件板块,实时更新并自动集成龙港热点。
“平台汇聚了12345、基层四平台等部门业务系统的事件流,集中处理这座城市的大小公共事务。”工作人员介绍,经平台派单处置后,事件被分为一般件、协同件、疑难件等类型,让条线业务归口原单位,复杂多跨事件提级社会治理中心协调处置,实现公共事务处理快速反应。据介绍,平台运行以来,当地安全生产事故起数和死亡人数连年大幅下降。
去年,龙港“市管社区”基层治理新模式入选中国改革2023年度地方全面深化改革典型案例。
在薄弱环节上做“除法”
龙港从渔村发展而来,城市建设起步晚,基础设施与公共服务历史欠账较多。设市以来,龙港重点做好破除短板的“除法”,高标准推进城市有机更新,联动开展“新城崛起、老城复兴、乡村振兴”行动,令城乡面貌焕然一新,民生幸福不断升温。
立夏时节,步入龙港,一座拔节生长的“未来之城”正雄姿初显。
龙港新城 池长峰摄
驶出甬台温高速复线龙港站,眼前的龙港新城已然一派现代滨海新城景象。城市路网四通八达,体育中心、图书馆、市民广场等一大批新建的地标性建筑令人目不暇接。
龙港老城蝶变,则更多体现在旧城旧村改造热潮中。截至去年底,龙港启动城中村项目10个,房屋签约8700间,拆除建筑面积约34万平方米。其中双龙工业园区仅用时26天完成工业用房征收签约,首创温州老旧工业园区改造节约安置模式;六大片区城市有机更新征收2个月,签约6061间、签约率达86%,创造征迁签约新速度。
拆出一片新天地,改出一城新气象。眼下,龙港老城区旧貌换新颜,如聚集高端住宅、商业办公、休闲旅游、绿地公园等功能的滨江核心区板块,正在如火如荼施工中,着力打造鳌江流域活力新外滩。
而龙港乡村美丽转身的场景俯拾即是。如三园社区打造了绿皮火车餐厅、又见咖啡馆、空笺书局、乡村博物馆、龙舟训练基地等网红景点。自去年以来共接待游客9.5万人次。
龙港三园社区
眼下,龙港正以点带面,积极打造如东部“一带一片”和美乡村示范带,辐射带动全域乡村振兴。
改革的目的是为了民生。龙港还每年将80%以上财政收入用于民生事业支出,不断整合优质资源,推进“教共体”“医共体”“文共体”等改革,基本建成“15分钟公共服务圈”。比如在教育方面,与温州12所名校名园合作办学,新改扩建学校68所、新增学位2.66万个,学前教育普惠率从64.2%提高到96.85%;在医疗方面,与温医大附一院智联合作办医,去年县域就诊率61.88%,相较2019年设市之初的28.51%就诊率,同比增长117%。新建温州市体量最大的县级人民医院——龙港市人民医院新院,目前主体工程已完工。
在发展动能上见“乘效”
设市以来,龙港持续发挥精简高效的制度优势,不断激发城市发展动能的“乘数效应”。
总投资约60亿元的国电投新能源5GW高效异质结电池及组件量产基地,是全球首条铜栅线异质结电池量产项目。得益于龙港政务服务增值化改革助推,项目实现“当年洽谈、当年签约、当年拿地、当年开工、当年投产”,跑出了211天从开工到投产的央地合作加速度。
国电投首批产品交付仪式
以“大部制扁平化”改革赋能营商环境优化、市场活力迸发。五年来,龙港规上企业数量翻一番,高新技术企业、省科技型中小企业数增长近3倍。经营主体总量突破11万家,每万人拥有市场经营主体数和新增数均居全省前三。
去年,龙港GDP总量突破400亿元,较2018年实际增长33.5%,综合实力跃升至全国县域发展潜力百强县第34位,先后获省政府督查激励、省投资“赛马”激励。如今,这座改革之城正吸引着越来越多的青年来此逐梦、圆梦。去年,龙港发布“龙港城市合伙人”IP,邀请各行业精英以“城市合伙人”身份,共谋龙港未来、享改革红利。
此外,龙港市还构建“青年理想地”IP体系,制定全域青年业态、青年阵地、青年创新创业政策“三张清单”、四十条举措,赋能青年成长。同步启动“来龙港创未来”系列活动,发布人才服务“十件实事”,围绕住房租售优惠、康养就医优待等十方面提供全方位、全链条服务,实现人才与城市的双向奔赴。
龙港城市公园,青年露营理想地。章圣放摄
“改革是龙港的使命和任务。”龙港市委主要负责人表示,将锚定“大部制、扁平化”方向不动摇,迭代深化、积极探索,努力为全国新型城镇化综合改革提供更多“龙港经验”“龙港方案”。
编辑:陈文雅 责编:金道汉监制:李甫仓